空间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不同

空间医学

空间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不同

空间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不同

来源:空间医学   发布时间:2007/2/6   阅读:4051

中医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产之一,在过去的三千年间,它为我们的先人解决了无数的病痛,但近百年来,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,西方文化进入闭锁的中国,西方的医术、医学也进入了中国,中医、西医激烈地碰撞,中医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,可以说是一段颠簸、停顿的历史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提倡中西医结合,中医得到了大力支持,中医界相继用现代科学化的语言文字阐明治本的原理,使人们了解中医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
 

传统中医学作为中华的瑰宝,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,它需要我们不仅承袭其精华,更需要将之发扬并创新。人体空间医学正是在较透彻地掌握传统中医学精髓基础上的升华。人体空间医学与传统中医同出一源,同出于养生修炼与临床实践,都是在养生修炼和实践的基础上,完善各自的医学理论,但因时代不同、方法不一,所得的理论也各异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用其能量学说解释阴阳与五行,使古老的理论现代化,复杂的理论简单化。传统医学所说的阴阳,指人之本属阴,而细胞所辐射出的能量属阳。饮食物质属阴,经过消化吸收所产生的能量属阳,细胞本身属阴,而细胞辐射出的能量属阳。阴虚与阳虚的理论应更清楚,阴是物质的实体,虚是不足,在治疗上应使细胞外能量物质转向胞内,使胞内物质充足。传统医学认为,精不足者,补之以“味”。阳虚,为胞外能量物质不足,故,阳虚则寒。阳虚者,应使胞内物质转向胞外,使胞外能量物质充足。

 

 一、起点不同,定位不同

 

传统医学定位在形体,走的是“中庸之道”,是以太极为定位的起点,在强调“中庸之道”的同时,调整人体气血变化,达到人体的健康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定位在空间与能量场象,走的是虚虚实实的极端之道。只有应用极端的方法,即:实者更实、虚者更虚,才能使虚与实的落差加大,加强空间能量的撞击,刺激和推动形体的运动,使人体能恢复正常。

 

二、养生修炼方法不同

 

传统中医的养生修炼以气为主,调整呼吸,讲吸、虚、提、闭,以观内景为主,可开智开慧,运用儒、释、道各门派之方法,深受传统古老文化的影响,有师带徒、父传子、母传女等规矩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的养生修炼以静、净、虚、空、幻为主,以虚灵腹中为基础,无门派,无套路,强调“修心,养性,积德、忘我”,强调灵感的应用、信息的灵活、思维的跳跃。

 

三、治疗的对象不同

 

传统中医的治疗,重点在人体脏腑,以脏腑为基础,以三焦为基础,以卫气、营血为基础,强调经脉、穴位的功能性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的治疗重点在人体空间,以空间为基础,以能量运动为基础,以外焦空间为基础,强调公转与自转,以公转带动自转,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。强调以小循环带动大循环,以右心房带动左心房,以静脉回流带动动脉输出,指出:左心脏统管左半身,右心脏统管右半身。人体空间医学发现:细胞的吞吐、开合产生的能量辐射,推动了细胞内外能量的流动。空间的场地是能量物质的混化场地,是调节能量与物质的场地,因此,空间必须畅通,能量才能流通。

 

四、治疗的原则不同

 

传统中医强调解决矛盾,调整阴阳,扶正祛邪,治病求本等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强调至实至空,回归自然,应用不平衡、不对称的方法,使人体的细胞群运动,从而恢复细胞的功能,通过对能量的浓度与压力进行调整,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方向、部位运动,压力高的向压力低的方向运动,使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。人体空间医学主张细胞通过自行性的调节,恢复其原始本性。

 

五、治疗的目的不同

 

传统中医治疗是为了改变人体、改变自然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的治疗,是为了回归人体的原本健康面目,回归人体的自然运行,与自然融合。

 

六、治疗的依据不同

 

传统医学以病名作为治疗的初始,强调透过症状寻找疾病的根源处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无病名之分,只注意症状,注重能量的出入口处,指出人体能量场象的变化是疾病之本。细胞时刻都在进行吞吐的运动,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合变化,只有不断的变化,新的物质和能量才能产生,才能撞击原有的旧物质并更新之。因此,能量的制造、替换和更新,是调整人体疾病的根本方法。

 

七、治疗的方法不同

 

治疗共性:清升浊降。(注:清升浊降,以升带降,升降结合,清升于空,浊降于内。)

 

人体空间医学的治疗方法:

 

(1)任升,督降;左升,右降。任升推运动,督降给空间;左升助心力,右降肝火清。

 

(2)开上,打下,闭底,推拉,制空。( 注:开上,解盖、减压力,能量上升头脑清;打下,细胞互冲击,能量上升有动力;闭底,阴阳易交接,推拉助力在上下,撞击中间复功能;制空,辐射有场地,增加胞内灵活度。)

 

八、辨证原则不同

 

传统医学辨证对象:五脏六腑原则:阴、阳、寒、热、表、里、虚、实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辨证对象:细胞内外的症状,细胞的内与外、能量的浓淡、二便、寒热。

 

症状是查病因,胞内、胞外定部位,浓淡定空间性质,二便定下焦虚实,寒热定药量。

 

原则:能量的聚集是形成疾病的根本;能量的流通和更新是健康之本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

九、舌诊不同

 

传统医学的舌诊包括舌质、舌苔、舌形,人体空间医学亦同之。但是,人体空间医学提出了在观舌质时,舌面的高低凹凸代表了人体物质、能量的充盈与缺损。而且,公转与自转的能量物质运行概况,都体现在舌苔的厚度上。人体空间医学认为舌质与舌苔是胞内与胞外的关系,即,舌质为胞内,舌苔为胞外。

 

十、理论依据不同

 

传统中医理论是依据脏腑和三焦分区,是依据脏或腑作为辨证的对象。在治疗上都是依上下为通道,没有应用“其气越之”的理论。传统中医认为,人体得病的原因有内、外因之分。内因有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“七情”之称;外因有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,“六淫”之别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的理论,以细胞内外物质与能量的转化,以及人体的空间是物质能量的交换场地为依据。人体空间医学指出,细胞的吞吐、开合产生的能量辐射,推动了细胞内外能量的流动。人体空间的场地,是能量物质的混化场地,是升降的场地,是调节能量与物质的场地。因此,人体空间必须通畅,能量才能流通。人体空间不但有三焦,还有外焦——脏腑后侧太阳区域。三焦都与外焦有直接的关系。三焦空间能量在外焦这个大市场进行流动、运转、更新。

 

十一、其他不同方面

 

⒈  元气之说

 

传统中医认为,肾脏是藏精之处,是生命之源,是机体活动之本。自古以来的养生家,把两肾之间的命门处与丹田之间、会阴之上的三角地带视为人体元气发动之处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称元气为元动力,产生部位在会阴之上三公分处。足部是元动力之根;公转是元动力之助。治疗时,以公转的正常运转带动全身物质能量的运动和变化,从而恢复人体功能的健康。

 

⒉  对细胞的认识

 

传统中医认为“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”,讲消化吸收。人体空间医学认为“营,即胞内物质,卫,乃胞外物质。”因时代不同,表述名词不同,但实际所指的内涵是相同的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讲细胞,讲胞内与胞外,讲吞吐,讲辐射,讲大包与小包。细胞的吞是吸收,是胞外能量物质转化为胞内物质;细胞的吐是排泄,是胞内物质转化为胞外能量物质。人体有两个大包:一是体表大包;另一个是消化系大包。体表大包,是开腠理与人体外部空间接通。其作用是调整人体内部空间的压力和能量浓度。消化系大包,是饮食物经口腔、食道、胃到大小肠,最后排出糟粕。其作用是补充人体物质与能量,调整人体物质和能量的浓度与压力。

 

⒊  “气”与“味”

 

“气”与“味”是传统中医对中药性质的认识,是中医治病的工具。传统中医认为,药物有“四气”和“五味”性质上的区别;有“五味归经”之说。因“五味”各有质量的差异。所以,在人体内部的停留的位置不同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认为,药物的“气”可疏散人体空间能量的浓度,降低压力;“味”可增加浓度和压力。从细胞的角度分析,“气”与“味”都是细胞的吞吐物,亦是人体空间能量物质的代名词。因细胞辐射的精华物质有质量的不同。质量轻的,向上运行;质量重的,向下运行。

 

⒋  “标”与“本”

 

传统中医认为,“标”与“本”是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,强调治病必求于“本”。“本”是疾病的根源,是疾病的本质。因为疾病的发生、发展,总是通过若干症状而显示出来的。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,还不是疾病的本质。故,病因是“本”,病状是“标”。

 

人体空间医学无“标”与“本”之分。认为“标”是病名的代名词。人体空间医学在诊断的过程中已打破病名的限制,只讲症状,注重人体空间的变化。“本”是病因的本质,无统一的说法。人体空间医学认为,这只是人体空间的能量场浓度的变化,是人体形体物质与空间能量的转换与变化。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联系人:郭彦岭

手机:13503115557

电话:0311-88789597

邮箱:guozhichen2013@163.com

地址: 河北省正定县旺泉街2号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